最近重温《请回答1988》,又一次刷到经典台词: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可如果有天,妈妈也将离开,她要如何延续对你的爱?
被推进手术室的艾丽莎,想到了写信。
一封写给未来女儿的信。
她侧卧在手术台边,红着眼笑着,想尽己所能地多写一些——
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说想跟你讲讲人生和应对方式想把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传授给你想在顺境和逆境时都陪在你身边想谢谢你想爱你……
可艾丽莎不能,她时日不多:
“那时候我就不在了,提前祝你生日快乐。”
转眼18年过去,信被女孩安娜拆开。
读完的瞬间,泪与笑交叠。
这是安娜收到来自远方的第十八个礼物,也是成年前的最后一份礼物。
《十八个礼物》
电影内容很直接:母爱。
但特殊在于——
有的人坐飞机就能看到,有的人坐时光机才可以。
《十八个礼物》的故事,属于后者。
打从安娜记事起,母亲就在自己的成长中缺席。
唯一不缺席的是,每年生日必到一份妈妈送来的惊喜大礼。
妈妈去了哪?
她越长大越明白,母亲不是去了远方旅行,而是早就永远地离开了她。
甚至留下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自己的生日,母亲的忌日。
她开始讨厌过生日,讨厌每年必到的礼物,讨厌每个人都戴上开心面具,佯装没事人一样沉醉在其乐融融的假象里。
直到18岁生日那天,安娜决定要摆脱这18年来的狗屁“仪式”。
结果,一场意外,时空穿梭。
再次醒来,她眼前出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女人——
正怀有身孕的母亲,艾丽莎。
就这样,安娜用第三视角闯进自己出生前的生活,遇见从未谋面过的家人,有了填补彼此人生空白的机会。
理解与爱,随之滋长……
虽然“平行时空”的设定充满奇幻,但影片本身多的是藏在细枝末节中的温情。
对安娜来说,一向以名字虚幻存在于脑海的母亲渐渐变得真实,在这过程中,她也与母亲有了很多的第一次。
比如,第一次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熟悉的空间,多了自己未曾感受过的气息。
她不自觉地走向挂在门边的睡袍,把整个脸埋在里面贪婪地呼吸。
原来,冰箱里的剩菜,风吹过的梳妆台,有她气味的空间……这都是母亲的味道。
又比如,第一次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在艾丽莎感受到了胎动,向安娜分享这份不可思议的喜悦时,安娜潜入水中,她第一次亲吻妈妈的大肚子,第一次与那里面还未出生的自己说你好。
那一刻,水有了母亲身上的体温。
还有我很喜欢的场景——母亲第一次教女儿炸苹果片。
她们相互依偎,手把着手,头靠着头。
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有妈妈轻轻在安娜耳边叮嘱的一声:“小心别烫着了。”
如此平淡简单的日常,却是母女俩从未实现过的奢望。
这也让我想起微博上的一条话题:与妈妈十指紧扣。
里面记录的都是极为日常的小故事,可每个字眼都直击灵魂。
像网友说的,看完想妈妈了,想回家了——
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顿简单的饭,就够了。
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往往是满足于最微小的幸福。
不过,在这场认识母亲、了解母亲的短暂旅程里,并非每一个初记忆都充满了美好。
18年来,安娜对母亲最大的不解是什么?
是为何要送那些过时且不合自己心意的礼物,为何缺席了自己的人生。
而当安娜真正得知真相,影片里一个令人心头作痛的伤口也被撕开——
艾丽莎,罹患了恶性肿瘤。
以她的身体情况,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这意味着她将与女儿阴阳两隔。
代表死亡的肿瘤和代表新生的婴儿,此时共存于她脆弱且伟大的身体里。
对艾丽莎这个角色,我印象很深。
尤其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去面对病情的真实状态,让人忍不住鼻酸。
在得知噩耗的第一瞬间,她最想确认的是:“我能看到我女儿吗?”
害怕丈夫接受不了,她选择隐瞒病情独自承受。
很难想象,一边承受着十月怀胎之苦,一边忍受肿瘤时常引发的疼痛,艾丽莎需要有着多大的忍耐力?
可每当听到丈夫对未来一家三口的畅享,难以言说的痛不能哭出来,只能硬生生地憋进心里。
真的太苦了。
这些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何尝不是她早已设想过千变万变的?
每次坐在窗边,她都会想象女儿的样子——
遗传自己的金发;
眼睛要像爸爸;
个性最好乐观积极,内心坚强一点更好,最重要的是有内在美……
因为太想见女儿,太想好好爱这个世界。
活下去,是她内心激发出的最真实的本能。
她并不是害怕死亡。
她害怕的是不能再有足够的时间去迎接女儿的出生,去陪伴家人,在未来每一个时刻参与他们的人生。
哪怕是多活一天、一小时、一分钟,对她来说都值得。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还有一大堆事想做呢。”
于是,艾丽莎开始尽其所能地为“来不及熟悉认识”的女儿准备未来的生日礼物,一直到女儿成年。
因为她舍不得离开,这是自己能想到的唯一亲近女儿的方式。
片尾,有一个让故事变得更催泪的画面——
真实故事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