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大?
要厂长说,小到博观众一笑,大到足以改变一个国家。
比如《我不是药神》,它引发社会对制药公司与患者关系的热烈讨论,推动改革药品管理法。
比如《素媛》,它直接推动、完善了之前法律在侵犯未成年犯罪中的空白部分。
再比如今天这部《科林尼案》。
它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受到德国总统关注,促使德国司法部成立相关部门,修订相关法律。
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
不瞒你说,影片看得厂长我浑身发颤,不想再刷第二遍!
电影一开篇,没有一句废话,直接切入一桩残酷的杀人案。
一个自称是报社记者的男人,他以采访为由,约见成功人士汉斯。
后者准时赴约,在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等待。
随后,该男人姗姗来迟。
只见他步伐沉重,神情严肃,隔着屏幕我们都能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在进行短暂的对视后,男人拔枪将汉斯杀害。
该案件迅速登上各大报刊头条,电视、广播也纷纷进行跟踪报道。
社会为何会给予如此大规模的关注?
原因无外乎有两个:
一是,死者来头不小。
汉斯除了是MMF集团老板,更是德意志共和国功勋十字的获得者。
二是,凶手太残暴,也太不寻常。
验尸结果显示,被害者头部中三枪,一枪来自前方,且根据子弹轨迹判断,当时,汉斯很可能呈下跪姿势;
接着,待他倒地后,凶手又连开两枪,射穿他的左脸。
按说,汉斯早在中第一枪后就一命呜呼,但这还没完,他脸部又疑似被钝器所伤——
鼻骨粉碎,双耳皆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脸部的血液与体液漏出。
现场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
更让人震惊的是,凶手杀人后,并没有逃走。
相反,浑身沾满血迹的他,步履蹒跚走去酒店大堂,并主动告诉服务生自己杀了人。
坐等警察的到来。
讲真,这是什么高级玩法啊。
难道他有什么筹码,可以帮自己脱罪不成?
别说,还真没有。
片中,他面对警方、法院、律师等各方的审问,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沉默。
这让为他辩护的律师莱宁犯了难。
要知道,莱宁是个新人,作为公设辩护律师,他第一次被指派接手如此重大的案件。
可自他介入案件以来,除了知道凶手名叫科林尼,是个会说德语的意大利人外,其他一无所知。
当事人科林尼不配合,莱宁无从下手。
而他在顶着案件压力的同时,还要拼命压抑心中的怒火。
因为他看到被害人后才知道,汉斯竟是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邻居大叔,是他的人生楷模。
往事历历在目,莱宁一度想要退出,但就如他所说——
我是律师啊;
医生也得去救连环杀人犯。
作为律师,他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为顾客辩护。
就这样,故事在血腥谋杀案的背景下娓娓道来。
这边,莱宁“孤军奋战”。
另一边,法庭亦不会因为杀人犯科林尼的沉默,而就此放过他。
因为无论是科林尼鞋子、衣服上的血迹,还是他使用的枪支......都表明四个字:证据确凿。
说得难听点,大家对科林尼杀人的事实心知肚明,审判不过是走程序罢了。
可就在莱宁拨开层层迷雾,寻找科林尼杀人动机的时候,一场对于死者汉斯的审判就此拉开序幕。
嗯,你没看错。
科林尼从施害者变成“受害者”,汉斯则从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这一切要从那把瓦尔特P38手枪说起。
P38,是二战时德国纳粹使用的一款常见装备,搁在案发时的2001年,完全属于稀罕物件。
科林尼选择用它当凶器,有何特殊用意呢?
旁人不知,莱宁却心中一颤。
他小时候去汉斯家里玩,在书房见过一把P38。
经过更深度的调查,原来,汉斯竟是杀害科林尼父亲的凶手!!!
那是1944年,由于意大利游击队的袭击,爆炸中死了两个德国纳粹。
该暗杀事件激怒纳粹头头,他下令采取报复,声称要他们十命偿一命。
抓不到游击队员,就杀他们的支持者,或是看起来保护他们的人。
秉承上述原则,德国纳粹夜间到镇子上四处搜刮,看到门就闯,见到人就抓,直到凑够二十个人。
而科林尼的父亲就在其中。
他的父亲被击中三枪倒地、头部被德国纳粹踩到稀巴烂。
小小年纪的科林尼在哭闹中,被纳粹头头逼迫着,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遭受残害。
而那个冷血无情的头头,正是汉斯。
可以说,从那一刻起,复仇的种子就在科林尼心中埋下。
终于,他用相同的方法,为最爱的父亲报仇雪恨。
老实讲,看到这,相信大多数人对汉斯的做法是同情的,甚至觉得汉斯死有余辜。
但正如厂长在推《复仇者之死》时所写的,仇恨终将形成一个冤冤相报的怪圈,没有终结。
直至最后,人魔不分。
而这个道理,科林尼又怎么会不懂呢——
死者不愿复仇。
他很明白,所以杀人后主动投案,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但既然明知犯罪,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上没有恶人,只有罪恶的行径。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罪犯,大多数情况下,是事态和环境促成了犯罪行为。
其实,早在很多年之前,科林尼和妹妹就曾上诉。
但由于1968年通过的《德雷尔法案》,身为纳粹官员的汉斯,被认为在那个特殊时期是从犯,享有刑事犯罪追溯期。
追溯到德国自19世纪的法律体系,即刑事罪犯必须要以其本人的判断与动机实施的杀人行为,才会被认定为谋杀。
汉斯得以逃脱法律制裁,之后改名换姓,开启新的生活。
这导致科林尼无法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严惩凶手,最后不得已选择亲自动手。
庭审交织过去的罪孽,强力的质问,良知的觉醒,带给人震撼的观感。
可以说,揭开历史的伤疤,把法律的污点用红笔“画”出来,德国人在二战问题上拍出了另一种反思。
虽说影片叙事节奏、表达的艺术性上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但于《科林尼案》,它的意义大于质量。
剥开历史的迷雾,你能清晰看到,人性之恶曾多么的嚣张跋扈。
不难发现,随着调查的深入,影片从最初解答“谁是受害者”,延伸到最后的“谁是受审者”。
表面上看,坐在被告席上的是科林尼。
但实际上,审判的矛头早已转向死去的汉斯。
究竟谁是迫害科林尼的罪魁祸首?
是纳粹,是汉斯,更是德国的司法体系。
这正是科林尼所要报复的。
如果说战争带给他终身的创伤,那么不公正的法案,则对他造成了无法平复的二次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影片结尾的处理高级,且意味深长。
历史的黑暗被当庭一一揭开,同时背负着正义和罪恶的科林尼,即将面临法律的审判。
可就在这时,他自杀的消息传来......
审判就此中断,正义没有被修正,德国民族的救赎亦没有完成。
这样的结局让很多观众感到遗憾,但你不得不承认——
历史就是这样。
有些错误是永远不能被弥补的。
它们遗留下的创伤和负罪感会永远流淌在一些人的血液里;
同样,它们所暗藏的危险也会躲在世界的黑暗角落里,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