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那么,女生呢?
近年来,姬片越来越多,尺度越来越大,那叫一个活色生香,欲望横流。
比之《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男同题材,更美更艳也更养眼。美国,有《卡罗尔》。
法国,有《阿黛尔的生活》。
英国,有《指匠情挑》。
西班牙,有《罗马的房子》。
韩国,有《小姐》。
我国,曾经也出过《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这样的片子。
他们大多性格迥异,一位强势另一位则必然温顺柔软。
但是,必然一个比一个美。
彼此惺惺相惜,在镜头前百转千回,炙热和哀怨全都被演绎的极其动人。
这不,今年就又来了一部——
《燃烧女子的肖像》
要论对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那一定是:美。
女主角美。
构图美,色彩美。
出来的画面,每一帧像是油画。
摄影功力高超,出来的画面绝美。
以至于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从油画中走出来一样。
影片的艺术性,毋庸置疑。
故事发生在1760年的法国。
玛丽安是一位画家。
因为父亲的关系,她收到了一份委托,为一位富家小姐画像。
于是,她乘着小船,不远千里的来到了这座孤岛。
在当时的欧洲,女子婚假全靠“画像”。
男女双方谈婚论嫁,男方看的就是画像,看上了,这个婚事也就成了。
所以,一副完美的画像会给女方不少加分。
这也是玛丽安来到小岛上的意义。
等着她画像的富家小姐,名叫埃洛伊塞。
她从小在修道院长大,最近姐姐去世,她才被接回家中。
本来,要嫁人的也是她的姐姐。
现在,姐姐没了,她便被仓促叫了回来,代替姐姐去嫁人。
还没来得及为姐姐感到悲伤,她就被猝不及防改变了命运轨迹。
悲愤交加,愤懑不平,她对画像这件事很抵触。
之前来的画家,她连脸都不给人家看。
画家被折磨的筋疲力竭,画没画完人就走了。
玛丽安一来,埃洛伊塞的母亲就要求她隐瞒画家身份。
如果以朋友的身份和埃洛伊塞相处,在暗中观察她的样貌和神态,这还有画像成功的可能。
而如果直接说自己是来画像的,那么埃洛伊塞绝对会抗拒。
就这样,玛丽安隐瞒了画家的身份。
埃洛伊塞以为她是母亲请来陪自己散步解闷的人,便也逐渐放下了心防。
两个人,朝夕相处。
玛丽安偷偷的观察着她,感受着她的情绪波动。
也明白了她对未知婚姻的抗拒,对当下生活的厌恶,对姐姐去世真相的怀疑。
在埃洛伊塞的观念里,姐姐并非是失足掉下悬崖,而是主动选择了自杀。
所以在给自己的信里,姐姐才会说了那句“对不起”。
对不起什么?
对不起,把自己的命运推到了你的身上。
对那个年代的女人来说,嫁人是怎样的命运呢?
埃洛伊塞问玛丽安,关于我的婚事,你知道多少?
玛丽安说,我知道你要嫁给一个米兰富商。
埃洛伊塞说,这也是我知道的全部信息。
完全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富”字就是全部。
也完全没人在意自己想不想嫁,只要对方看中了你的画像,不想嫁也得嫁。
当年,埃洛伊塞的母亲就是这样嫁过来的。
现在,埃洛伊塞也要重复母亲的道路。
女人在这里,像个“货物”。
玛丽安是个画家,父亲也是个画家,比埃洛伊塞更多了一条人生选择。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她即便是个画家也没有去画男人裸展的权力。
也根本不会给她条件去和男人接触。
在不了解男人肢体构造的情况下,艺术对她来说相当于留下了一大片空白。
女性身份,是她艺术道路上的一大掣肘。
家中的女仆,未婚先孕,不敢声张。
想要堕下孩子,又是拼命奔跑又是去喝草药,最后找了小诊所受尽折磨。
整个过程中,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不重要。
只要孩子打掉了就好了。
因为在当时的年代,对女人来说,名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同为女性,玛丽安理解埃洛伊塞的愤懑、无奈和苦涩。
白天,她开导她,抚慰她,让她逐渐从苦闷中走了出来。
晚上,她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在屋子里偷偷画画。
虽然对埃洛伊塞感到抱歉,但她却不能彻底放下自己的职责。
最后,肖像画好了。
玛丽安完成了任务。
也把自己的真实目的告诉了埃洛伊塞。
埃洛伊塞伤心和愤怒之余,看到了肖像,第一反应就是:
在您眼中的我,是这样的吗?
端庄,优雅,贤惠。
唯独缺了生命力。
这,就是我在你眼中的样子吗?这就是你画出的我的肖像吗?
对一个画家来说,这句话无异于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大嘲讽。
对欺骗了埃洛伊塞的玛丽安来说,这句话更像是拿着刀子往她心口扎。
当天,玛丽安就亲手毁坏了肖像。
去找埃洛伊塞母亲告辞,坦承自己无法完成肖像。
但是,埃洛伊塞却挽留了她。
声称她可以再给自己画一幅。
自己欺骗了埃洛伊塞却又被原谅。
玛丽安内心五味陈杂,自责、内疚、感动以及一丝微妙的脸红心跳。
她当然知道,玛丽安喜欢她。
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因为太喜欢埃洛伊塞了,所以欺瞒她的时候才会如芒在背。
因为太喜欢对方玛丽安了,所以即便她骗了自己也想要留住她。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两个人惺惺相惜,彼此吸引。
海报中的那一幕,便是两个人爱到炙热时的表现。
当时,埃洛伊塞的母亲外出几天。
埃洛伊塞和玛丽安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相处。
篝火晚会上,埃洛伊塞直愣愣的盯着玛丽安,就连裙子着了火,也没注意到。
而玛丽安也眼神炙热的盯着自己爱的人。
《燃烧女子的肖像》。
肖像是玛丽安遇见埃洛伊塞的契机。
是当时女人被当成货物对待的一副生动肖像。
是玛丽安和埃洛伊塞彼此在对方心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深情的爱,熊熊燃烧。
浴火焚烧,至死方休。
海滩上、礁石边、小屋内、床榻上……
肢体碰撞,体温传递,诉不尽的衷情,腻不够的温情。
她们拼了命的想把对方记在自己身体里,心底里,记忆里。
每个人都知道,离别将近,属于她们的时间不多了。
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她们也面对着终将离别的结局。
玛丽安责怪埃洛伊塞不去抗争,也在责怪自己不敢争取。
但同时,她也不忍心让埃洛伊塞去冒险。
那个年代,女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更何况是“败坏风俗”,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两个女人。
分别那天,两个人都做好了把对方埋在心底,刻在记忆的准备。
玛丽安刚要踏出门口,埃洛伊塞叫住了她。
玛丽安含泪转身,看到埃洛伊塞穿着嫁衣,站在了自己身后。
最后一眼,她把自己新娘的模样刻在了她的记忆里。
曾经,埃罗伊斯问: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画好了?
玛丽安答:到某一刻,笔会自己放下。
但是,爱呢?爱会什么时候停止?
分别多年之后,两个人曾经见过两次。
第一次,玛丽安在画展中看到了埃洛伊塞的肖像,那画上,有她们共同的记忆。
第二次,她们在音乐会上遇见,玛丽安直直的盯着埃洛伊塞,但是埃洛伊塞没有扭头。
她在玛丽安炙热的眼神中,浑身颤抖,泣不成声。那一刻,我们知道她们的爱还没有停止。
纵然礼教不容,纵然分别多年,纵然一辈子也不可能在一起。
但是,她们谁也没有忘记对方。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760年的法国。
两百多年过去了,公众对同性之间的感情也平常心了许多。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工委发言人表示:
民法典婚姻家庭草案三次审议稿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应该写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针对同性婚姻是否合法化的问题,网络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投票。
结果,支持和反对人数胶着,不相上下。
从目前看来,国内实行同性婚姻合法化依旧是任重道远。
现在,河马哥想做个小调查,关于这个投票你们怎么看?
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